批判性思维
自证预言
自证式预言是指开始某一件事情时自己对其的判断会影响整件事情的走向。一般而言,消极的自证预言会导致消极的行为,最终带来消极的结果,比如,某个小男孩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对其很有好感,但他由于羞涩和不自信,自我预言自己很难追上小女孩,那么,这将导致他不去付出积极的行动,最终自然天涯陌路。又比如,诸葛亮预言魏延必反,于是对魏延各种猜疑,临终还给出了处理魏延谋反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无形中“逼迫”魏延去证实诸葛亮的预言。这样的预言看似聪明,实则愚蠢。
而相对的,积极的自证预言一般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比如小孩子听了老师的夸奖会更认真地学习,又比如小孩子预言自己成为一个祖国需要的科学家,那他就会不断超这个方向努力,直到完成自己的“预言”。
启蒙与人格
事实上,由于仅有少数人意识到思考在其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威力,也只有少数人对自己的思考拥有真正的控制力,因此,多数人总是很容易沦为自身思考的“牺牲品”,思考带给他们的更多是伤害而非获益。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这使得他们无法发现机会,无法在能够为自身带来益处的事实上努力,相反却导致各种关系的逐渐恶化,牵引着自己一步一步滑入人生的沼泽和深渊。 –理查德·保罗
思想像利刃一样危险,甚至对于思想者本人来说,对于任何不懂得在法规和约束范围内去运用思想的人来说,尤其危险。 –蒙田
理性思维的构成要素:目的,问题,概念,信息,根据,推理,结论。(欲望,情绪,情景,理念)
冷静理智的精神
“理智的精神”是指基于充分可靠的信息,通过逻辑的分析和推理来努力解决现实的问题,以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任凭原始的本能和冲动去意气用事。
生气是理智无能的表现。
合理怀疑的态度
信其可信,疑其可疑。一味相信,那叫迷信;一味怀疑,那叫多疑。
合理怀疑是有理有据的怀疑,是“信其可信、疑其可疑、无论信疑、有理有据”;没理由的疑神疑鬼,其实质仍是主观的独断和迷信,对怀疑本身的迷信。
- “抽象的怀疑不是真正的怀疑,真正的怀疑是具体的怀疑。请具体地指出它有什么可疑的地方,以及为什么可疑的具体理由。”
- “谁主张,谁举证”
- 后果分析:“如果我们怀疑这,怀疑那,那还怎么生活?”
也即多疑本身就是无用的,甚至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公正开放的心智
主要目的是消除封闭性心智。学习自省。“南辕北辙”的主人公最可悲的不是走错了方向,而是从头到尾都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缺少自省的精神。
批判性思维概论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简称CT)就是
-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 积极主动地以高严的标准来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
- 我们思维的诸要素和思维的全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
- 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偏误
- 从而力求“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的反思性思维
可以总结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力求“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的反思性思维。 (其中更好地思考是过程,思考得更好是结果,反思性思维是落脚点。)
精益性思维(目标)
反思性思维(手段)
思维构成的诸要素
思维的一般结构: 你只要是在进行思考,你就肯定是:
- 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目的”的指导下,
- 试图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
- 围绕这些问题,你需要借助某些“概念”,
- 搜集和处理相关的“信息”,
- 基于某些“根据”之上,
- 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
- 推出你的“结论”。
要素分明,标准高严。
“我们并不直接跟赤裸裸的事实打交道,我们通过我们的想法和事实打交道”
批判性思维的程序
以高严的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重要性、完整性、可靠性、竞争力···),思维的要素(目的、问题、概念、信息、根据、推论、结论:欲望、情绪、观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思维前提、过程、结果的精益求精)
九步CT脱困法:
- 悬置其情绪
- 还原其想法
- 辨识其目的
- 分析其结果
- 明晰其概念
- 澄清其问题
- 质疑其理由
- 改写其思想
- 寻找好对策
理解
理解的意义
- 对他人的理解力
- 对自我的理解力
- 对意义的理解力
理解的过程
“这张图上画了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正确的问题只能问: “你从这张图中看出了什么?” 或者更准确地应该问: “你把这张图看作什么?”
因为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没有单纯的“看”,任何“看”都是“看作”。没有主观 “图式” 参与的 “看作”,我们不可能从一张图中看出任何有意义的形状或实物的图形来。
就是说,“看”这张图的过程就是我们给它“赋形”的过程,图中的“大桥”和“帆船”其实是由我们的主观“图式”,也即是由我们的.“思想”建构起来的。
没有自在的“es ist”(它是什么),有的只是人为的 “es gilt”(它被看做什么)。 –尼采
物自体不可知。 –康德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 (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因为后者舍去了客观对象,变成唯心主义的哲学)
想要有意见,一定有“先见”。
理解的质量
影响理解、导致理解偏差的因素:
- 文本因素
- 环境因素
- 读者因素
- 生理性因素:视力、听力、精力等;
- 社会性因素:角色、身份、立场(自己人效应,敌人效应)等;
- 心理性因素:需要、期待、兴趣、心境、记忆、想象、图式、第一印象、对主题的熟悉程度、过去的经历等;
- 技能型因素:理解能力等。
误解
误解很可能比不解更可怕,因为不解是意义生成的意图失败,它对自己的理解失败有明显的自知和自觉,所以,没有回应和行动。但误解却是生成了错误的意义,并且对自己的误解没有自知。同时还自以为是,因此容易引发错误的回应和行动。
多余的人:每个人都是多余的人 有用无用:有用无用是对物品的价值评判,评价一个人有用是对人的一种侮辱。我们生下来没有具体的用处与使命,所以我们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使命。
反思
对象性思维:“外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反思性思维:“内求”。我是怎么思考的?思考的我有哪些可能的偏见?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中,作为思维主体的“我”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最终被剔除,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或获得一种虚假的客观性。
反思力训练
- 经常性训练
- 正式性原则
- 沟通性原则
- 方法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思
- 逆向思维法:未必就如此!
- 理由反思法:理由是什么?
- 利弊反思法:后果是什么?
- 要素反思法:拆开来看看。
- 对比反思法:一比见好坏。
目的
- 何以要关注目的
- 如何去反思目的
对目的的价值性反思有很多角度,这里强调的是三个最重要的角度:
- 好坏后果
- 项目效益
- 系统损益
可行性反思
- 目标体系中各目的是否自相矛盾?
- 方法、资源、实际等是否已具备?
- 还有哪些需要克服分困难和障碍?
- 是否制订了实现目的的具体计划?
3.专注于人生的目的
情境性目的:每一次小的行为都似乎是有明确而正确的目的的,但小目的的实现可能恰恰是最终目的的阻碍。
情景性人生就是指: 没有终极人生目的的统帅,所有局部的人生目的和目标都只能是暂时的、情景性的,因此也只能是主观随意的、零散杂乱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这样的人生是无根的,因此也只能在一个又一个偶然的欲望中漂泊、沉浮······就像叔本华所形容的:“不断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阆来回摆动” — 欲望未满足之前是痛苦,满足后马上就是无聊。成因分析:
-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 易被诱惑,畏难而退。
- 求全责备,沉迷细节。
- 情绪波动,意气用事。
理性只是情境性的,他没法超越于你的人生之上来俯瞰你的人生,因此也没法给你规划处米人生的总体目的。 有时,你似乎也能自欺欺人地给自己赋予一个总体的人生目标,但时过境迁,这样的人生目标又被你忘记或抛弃到九霄云外。
坦率说,统帅整个人生的目的不能由我们自己理性地确定(有限理性),而只能来自于对天命(上天的命令)的领悟:我们人只能被使命召唤(Beruf),只能领悟使命。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